教育扶贫 “宁海模式”打造宁蒗教育旗帜

2020-07-09 

  本报讯 (记者 魏 静 □ 许金栋)江苏省海安市,濒江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著名的教育之乡。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金沙江流域的重点林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43.4。这两个东西部发展迥异的城市,却因1988年的一份教育合作协定连接在了一起。

  宁蒗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劣势是缺乏建设家乡的人才,1988年深感教育落后的宁蒗县与海安签署了为期10年的《海安县与宁蒗县教育合作协定书》,由海安抽调教师到宁蒗县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宁蒗县则每年无偿给海安提供木材,这就是“木材换人才”的“宁海之约”。

  据了解,1988年8月,首批35名海安骨干教师来到宁蒗,开启了“宁海之约”的先河。同年9月1日,以宁蒗、海安两地名的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中学”在宁蒗县建成开学。从此,远隔千山万水的云南宁蒗和江苏海安,完成了跨越空间的牵手,也开启了宁蒗教育蝶变的之路。

  32年来,先后9批260位海安教师来到宁蒗,他们牢记“为海安人民争光,为宁蒗人民造福”的庄严承诺,把小凉山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青春和智慧播洒教育的种子,以创造性的实践,开创了富有示范性和社会学价值的“宁海模式”,形成了光耀民族团结进步的“宁海效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宁海之约”第8轮开始,宁海合作办学由“输血式”支教逐渐变为“造血式”支教,海安支教老师不再单一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开始对宁蒗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海安的支教老师们把人生最灿烂的年华留在了大山深处,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凉山儿女,宁蒗各族人民亲切的称海安支教老师为“海安舅舅”。

  海安赴宁蒗支教群体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苏省文明新风集体”“江苏民族团结最美人物”等殊荣,为宁蒗培养了2万多名初高中生,输送了1万多名大中专学生。而宁蒗教育也从首次摘得丽江中考桂冠、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到中高考升学率在丽江地区连续九年雄踞榜首、10人次夺取地区高考状元,已成为丽江乃至云南教育的一面闪亮旗帜,宁蒗进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

  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海安老师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了宁蒗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以教育扶贫助力宁蒗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均表示,除了在稳定规模、选优教师、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共同提供更多更大的支持外,还将举办两地教育科研、名师课堂、校长论坛等研讨活动,建立长效交流合作机制,放大宁海教育合作品牌的影响力。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