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机器人? 有些创新不值得

2019-02-19 

  放假、开学,校园市场向来备受关注,有人就有需求,一旦碰上科技创新,火花总是那么耀眼。最近有两则人工智能应用于学生市场的案例引发热议:浙江初三少女网购“写字机器人”,试图瞒着家长和老师“完成”语文抄写作业;西南地区十余所中小学试行智能校服,人脸识别考勤、GPS定位、无现金支付……

写字机器人是小孩子逃避课业负担的小聪明,智能校服则是家长和学校试图解决家校沟通和教务监管的尝试,引发的争议都很大:对于写字机器人,家长埋怨无良商家,是否在诱导学生作弊和欺骗,但也引来了学生作业是否太重或无意义的探讨;对于智能校服,家长和学校意在全方位保护和监督孩子,但也涉及是否过度干涉少年儿童个人隐私……

在笔者看来,新事物的双刃剑特性往往非常明显,但如果辩论陷入了善恶的立场层面,就没有结果,其实判定的原则很简单,涉及利益的就以利益的天平去衡量。

无论写字机器人还是智能校服,都不是罪大恶极的产品,都存在学生、家校和商家的三方利益。比如写字机器人,产品本来就有,常规用做激光雕刻和绘图,但稍加“创新”,就能用于模仿笔迹,让学生完成抄写类作业。

在这个维度,如果商家在营销上刻意地运用了“抄作业”等诱导字眼,就属于联合学生一起进行学业欺骗,暂且不论课业是否过重,作弊这种行为本身就不值得推崇,家长和老师生气完全站得住脚。在纠正了学生试图作弊完成课业之后,才是家长和学校探讨合理有效作业的时间。

这样来看,打出学生抄写神器的“写字机器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创新的正能量。

同样的逻辑看智能校服,这是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监管在科技维度的升级,看起来很具备中国特色,大多数家长会举双手赞成,但在讲究人性和隐私的当下,智能校服收集的数据由谁掌握和应用,仍是糊涂账。

而从教育学、社会学的维度,这类创新引发的争议,不是在解决家校与孩子的信任问题,而是加重彼此的敌对。至于最受推崇的安全和效率,则是一种变相的被动策略,孩子的安全来自于教育认知和主动避险及救护,用智能校服替代,只是家校的一种外力监视,真的发生危险,可能并不具备实时救助功能。

实际上,上述创新的本质,都是商家和需求方对效率的过分看重,但这并非教育的核心诉求。学生的世界观方法论,需要长期耐心的培养,任何试图依靠技术走捷径的尝试,不是创新,而是投机取巧。

这些年在科技+教育上出现的争议很多,我们曾经希望孩子能够通过互联网更快地掌握能力,但他们可能先一步学会了“直接搜索答案”,或许这是我们缺失的能力,而不是孩子的。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