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非住宅赛道受瞩目,数字化新物业助力规模化发展

2021-05-06 

  非住赛道正以其空间广、业态多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规模持续加速扩张。据嘉和家业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由上市物企发起的收并购超20起,其中近四成标的服务业态均为非住宅物业。据华泰研究所推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非住宅物业管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00亿元。

  为何各大物企都在逐渐加大非住宅物业的占比?相对于未来格局肉眼可见趋于稳定的住宅领域,非住宅物业呈现的特点可谓又多又好:

  1、 盈利能力提升空间大

  从大家最关心的盈利水平来看,非住宅物业优势明显。中国物管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500强物企非住宅领域的管理面积占比才36.52%,但营收占比却高出一半以上,达到了52.38%。

  与住宅物业面向C端客户不同,非住宅物业面向的是B端客户,具备着业主方单一及服务量大等特点。随着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将推动优质商业物业需求的增长,而城镇化三产就业人员占比的提升,也必然推动办公楼需求释放。在大环境下,非住宅物业盈利能力稳定,前景被业内十分看好。

  2、 门槛高、专业性要求高

  非住宅物业服务群体人员构成复杂,客户群体综合性较强,因此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门槛更高。如医院、产业园区等业态对技术门槛的要求;写字楼业态对智能化应用的要求等,不同业态的行业壁垒也会更深。

  3、 物业费高

  由于服务难度大、成本更高等原因,非住宅物业费通常高于住宅物业。根据物管协会和易居的数据,2018年500强物企住宅项目平均物业费为2.10元/平/月,而非住宅物业方面,商业、医院为6.19元、写字楼5.94元、公共场馆3.73元、产业园区3.41元/平/月等,均高于住宅物业。

  4、 物业费收缴率、毛利率相对较高

  由于住宅物业面对的是大量个人住户,其收缴率在所有业态中是最低的。而B端客户为主的非住宅物业,大多是支付能力较强的法人群体,对物业费上涨的敏感度不高,一般也不会拖欠物业费,因此非住宅各业态收缴率明显高于住宅。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碎片化的市场导致行业现阶段进入了“规模为王“的阶段。要大幅占据更多的市场规模,规模化的能力必不可少。然而管理规模大并不代表具备规模化的发展能力,并不一定就能实现规模效应。

  因此,囤积在管面积切忌盲目,在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增加在管面积才意义显著。不考虑质量的扩大规模只是在做规模的生意而非规模经济的生意。

  比如同一知名物企下的不同项目就可能出现某些项目好评如潮,某些项目经常接到投诉的情况。

  这往往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标准与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企的发展,即使管理规模上升,却难以真正形成规模化。

  在传统物业中,所有的服务标准是否得以有效的执行以及交付,是完全无法有效统计和监控的。

  而在非住领域数字化物业管理服务商-爱物管的项目中,爱物管通过大数据量化建模,为项目带来了极致的标准化建设及交付,那些在过去无法有效统计和监控的服务过程,爱物管以全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实现了监控和还原。

  以服务标准极致达成为基础,项目管理者能够及时并精准地发现服务过程中的管理漏洞,并最终实现按合同100%高标准地交付服务,确保最佳服务的输出。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