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体育特长生做出了发明专利

2021-09-30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科技教育在一些家长、老师的眼里是会影响学习的“无用之功”,而在一些学生眼里又是高高在上、不可攀登。如何改变家长学生的观念,如何在一所大规模的学校组织并有效开展科技教育工作,是重庆市巴川中学和其他很多学校都要面对的大难题。但是随着十多年来不懈的探索与研究,重庆市巴川中学逐步摸索出一条具有巴中特色的科技教育之路。

校长带头抓科技教育

重庆市巴川中学秉承“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形成由校长亲任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还有专门的科技总辅导员和科技教师共同参与并负责指导相关科技活动。

巴川中学将科技教育纳入三年发展规划,在每学期制定有特色的科技教育活动计划,并定期召开研讨会,以保证活动的开展和计划的落实。

学校还立了一套科技教育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组织相关人员及时沟通、研讨和总结工作情况,确保科技创新教育有序推进。

科技工作室粉丝20万

有了良好制度的保障,科技创新教育还离不开热心科技教育、科学素养高的优秀教师。巴川中学通过师资编制、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的三管齐下,吸引了一批优秀教师,建立了一支以科技、理、化、生、地、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为主的科技辅导教师工作室队伍。学校每年还有计划地安排科技教师和科技活动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如专题性的科普报告等,三年中共培训辅导员50多人次。其中专职科技教师刘松为重庆市第二批优秀科技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粉丝已近27000余人,抖音号粉丝近20万人,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学校和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巴川中学逐步形成了一批质量相对稳定的特色校本教材,如《科学万应室》、《科学魔法教室》、《巴川中学科技教育》、《科技活动与创新》等。这些课程的不断推出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和学习成长空间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可能。教师们也在研发课程的研学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提升了课程意识和执行力。

学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初一必修科技课,每周一次,有专职的任课老师和校本教材;在必修课之外,每周一、二的下午还开设有选修课,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在考核时也采取了操作、表演、比赛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

学校里的“开心农场”

除了常规的校本课程,巴川中学还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活动。比如在每学期的第一周开设科技活动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受科学的真谛,也为各类竞赛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大量的作品储备,到目前为止已开展了25届,共收到各类科技作品近7万件。

从2005年起,巴川中学还利用每年暑期开展北大、清华科技夏令营活动,先后有近万名学生走进清华、北大,感受名校的气息;走进中国科技馆,体验科技的乐趣;走进中关村,惊叹科技的创造力。通过夏令营活动,科技教育由课堂延伸向课外,学生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也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科技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为了拓展科技教育的空间,巴川征地300亩,斥资近200万元,建立了“巴川中学开心农场”。学校在这里种植蔬菜、饲养家禽,还添置了各类农具、修建学生宿舍,定期带学生到农场参观劳动,体验生活、亲近自然。

体育特长生也能搞科技发明

作为首批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巴川中学为所有的初一学生都开设了科技课,专职科技老师为学生们介绍前沿科技,引导学生“大开脑洞”,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科技热情。

2015年,詹杰作为校篮球特长生升入初一年级,在他的课程表里,也有科技课。一次科技课上,担任詹杰所在班级科技老师的刘松,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课堂作业——提交一份小发明方案。本就对科技兴趣浓厚的詹杰立马进入了思考状态。由于热爱体育运动,詹杰的关注点锁定在体育器械方面,制定了一个让跳绳像卷尺一样“收放自如”的小方案。作业提交后,刘松老师“慧眼识人”,和詹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细谈,并告诉他,这个小发明可以尝试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之后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詹杰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像詹杰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通过各种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巴川中学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将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中,为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也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教育成果——学生先后两次获得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及提名奖,多次获得重庆市科技节“小发明家”、“小科学家”、“科技小能手称号”。15名学生获得铜梁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29名学生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工作室作出的成绩、效果,也让学校、班主任、家长看到科技活动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改变,逐步转变观念,重视科技教育。

在科技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工作室的老师们认识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也不在于各类比赛中获得什么奖项,而在于通过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技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科学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以上为2021“云上工作室”系列活动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优秀运行案例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