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邳城系列之十:历经百年的邳城中学(高志明 高志峰)

2018-10-22 

洪福山前,城河水畔,依山傍水的老城里座落着一座百年老校一一始建于1920年的邳城中学。

邳城中学前身是山东省邳县初级师范学校。若不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曾传说要把它建成鲁南乃至山东省的高校,人们对此仍念念不忘。

县城未迁走之前,邳中是邳县的县中。邳城是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州衙所在地,既有尊孔重教的黉庙,也有魁星点状元的魁星楼,无不显露出厚重的文化教育底蕴。邳城中学可追溯到康熙56年(1717年)知州高魁标、朱尔融建造的学校(文庙),嘉庆3年(1798年)江苏布政司拔银3000两续建,当时称新城学宫,这也可能是邳州最早的学校吧。

岁月苍桑,这所百年老校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学子。他(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勤奋苦读,渴望求知,发奋努力,在这里度过了人生青春年华,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这里也曾是中共邳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中共党员解慕唐、孙文源、宋琦云等,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年青生命,也为这所百年老校增添了光彩。

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为打击日伪军,钟辉司令亲率八路军陇海支队两次攻克邳县县城。在八九十年代,钟辉司令多次来邳城中学,寻访当年他出生入死,架梯爬上的老城墙。当他手扶邳中大门西残存的古城墙时,思绪万千,深情留恋这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五六十年代的邳中可是众多学子向往的地方。当时生活困难,离家远的邳中学子带着煎饼、盐豆徒步来这里住校就读。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勤奋的学子们刻苦努力,求知若渴,学有所成,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固然以后的人生经历不同,职业各异,但邳中是同学们曾经的共同家园。

无论是五十年代的师范班,七十年代的高考班,八十年代的幼师班,还是后来的美术班,邳城中学都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用有专长的人才。这也是邳城中学历史上的辉煌时期,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特别是八十年代及本世纪初,邳中开办了独具特色的幼师班和美术班,吸引了全市很多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在连续多年美术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被高校录取,不乏有众多知名重点高校。在当时的邳州教育界一枝独秀,颇有影响。

近年来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县城各类中学的兴办,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尽其所能,想尽办法。所以许多学生到县城就读,曾经辉煌的邳中步入低谷,校园显得空旷,声誉有点平淡。但我们都希望邳中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低谷,办出特色、办出实力,让百年老校,曾经的老城名片焕发青春,享誉邳州,再放光芒。

透过历史的风云,我们怎能忘,抗日救国洪流中,邳中学子慷慨呐喊,奔赴疆场;怎能忘,蒋家王朝崩溃之时,邳中学子高举“八一”战旗,高歌迈进南京城的慷慨激昂;怎能忘,人民政府接管邳中之际,彩旗飘飘,国歌嘹亮;怎能忘,学工学农时的热火朝天,运动会上的热闹异常;怎能忘,校园里的梧桐花开,槐花飘香;怎能忘,那高高的水塔,厚厚的城墙;怎能忘,那一排排青砖黛瓦的教室和教室内的书声琅琅;怎能忘,标本室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图书室的报刊书香;怎能忘,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印刷室的明亮灯光;怎能忘,古铜钟声的雄浑,欢闹嬉戏的课间时光;怎能忘,我们在古城墙上指点江山,大礼堂里诗歌演唱;怎能忘,会议室内百人围观黑白电视播放的霍元甲,大喇叭下一群群学生痴迷听刘兰芳的杨家将;怎能忘,早操时大操场整齐的脚步声,晚自习教室里的点点烛光还有那气灯的嘶嘶作响;怎能忘,美术班的素描写生,幼师班的琴声悠扬;怎能忘,考试时的紧张还有那周末校园内回荡英文歌曲《昔日重来》时的午后轻松时光;怎能忘,辛勤的园丁,忙碌的校长;怎能忘,为支援苏北教育,许多苏南和山东的外地老师来到邳中任教,敬业奉献,远离家乡;怎能忘,邳城街逢会时邳中大门里外,走廊树荫下坐满歇脚的老乡和那勤工俭学的校办工厂……

祝福你,百年邳中,重振雄风,再续辉煌。

( 题外话:本人的《漫话邳城》系列在《文化佳园》发表以来,得到了主编徐景洲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读友的喜爱、点赞、留言,在此深表感谢!邳城有太多的历史人文积淀和丰富的古迹,亟待开发和保护,呼吁有识之士能共同做好这功在当今、福及子孙的好事。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查阅资料,访问知情者,结合自身感受和记忆,写了漫话邳城系列文章,可能还有疏漏讹传之处,欢迎指正交流,本人电话13915048641(同微信号) 高志明)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