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全篇86个字,道尽孩子成才的精髓

2019-03-12 

通讯技术的发达,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快捷方便,它缩短了时空上的差距,却让家人心间的缝隙渐生,向往又逃避。遥想当年:烽火接连的三月,杜甫惦念家书;山水相隔的傅家爷俩,音书传情。而在有限的条件,艰难的环境下,家书虽短,却寄托了真情真心,来之不易,分外珍惜。细数文学史上有名的家书,有读来温馨的,或叙旧或传情,像《傅雷家书》;有的读来板正,看似严肃的文字下,掩藏着浓浓的疼爱,例如诸葛亮的《诫子书》。

一谈起诸葛亮,就会有大量的溢美之辞在脑海里浮现:一代大儒、蜀国功臣、民间智者、鞠躬尽瘁等等,光芒太盛,反倒让许多年轻人呢,过于崇拜他的机敏远见,而忘却了他的成才之本。好在,还有《诫子书》流传着。

短短的一篇《诫子书》,全文不过86字,简洁而又深远。文章开篇直言,“君子之行”要修身养德,如何修养?淡泊明志,宁静治学,这就是诸葛亮强调的成材的根本,亦是诸葛亮对自己毕生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临终前,他写下最后一封家书,留给了年仅8岁的小儿子诸葛瞻。

天下道理之多,为何诸葛亮单单点出了这两句呢?这要从诸葛瞻的性格说起:聪慧早熟。放在一般的父母身上,这是再好不过了,但是他却说了一句“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往往 “小时了了”,后面都有一句“大未必佳”:自恃聪颖,加上周围的赞扬如沸,反不静修专注,最后时光轻度,老来悔恨,多少年少聪颖的孩子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诸葛亮也害怕,他担心诸葛瞻智商太早熟,反而成不了重器,所以匆忙留下家书,以示劝诫。因此,在家书中,他丝毫不提智力培养、政治手腕,只提一个论点:让诸葛瞻不要浮躁,要静下心来修身养德,要脚踏实地地学习。

令人惋惜的是,家书的劝诫作用还是有限的。诸葛亮死后,由于他在蜀国的威望太高,以至于朝廷出了什么好政策,大家都造谣说这是诸葛瞻提议的。身在父亲强大的光环下,想要做到静心养德,的确太难为诸葛瞻了。

现在,多少父母盼着孩子成长、成人、成才,一步一步获得幸福和成功,而让孩子从小学习奥数、艺术、体育等。真是,补习班纷至沓来,作业层出不穷,一段时间下来,子女筋疲力尽,家长恨铁不成钢,原本的好意,却让两代人的感情也渐行渐远渐无痕。不重视孩子品格的培养,一味追求能力上的提升,往往会缘木求鱼,事倍功半。

因此,假如孩子很聪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忘掉自己的聪明,《诫子书》中“静”、“俭”、“淡泊”等关键原则去治学修身,反倒能成就其聪颖。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国家爱材,亦从长远规划。也许这也是为何,最近国家大力提倡国学,将这篇短文安排进中学语文课本的原因吧。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